内向不可怕,可怕的是把内向定义为缺陷

各种短视频平台成为了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一种舞台,从“小李佳琪”到鹤岗男孩“钟美美”,镜头前活泼爽朗、自信大方的他们也让不少家长“眼红”。


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那么活泼,自己家的孩子在人前却不敢说话?
 
当自己深爱的孩子性格内向、胆小怕生时,作为父母,怎能不惶恐、不担忧,这时候身边还总有人说:


“三岁定八十,性格内向一辈子没出息。”
“内向的人都胆小、懦弱、好欺负,将来必定要吃亏。”
“内向成不了大事。”
“内向的人没有担当”
 
仿佛内向是个错误,以至于很多内向的孩子总是在被批评和被对比中长大。

不主动就等于没有想法吗?不活泼就代表就没有热情吗?并不是!


性格哪有好坏之分,只是与生俱来的不同罢了。


像圣雄甘地这样内向的人,也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。正如他本人说的:“你可以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来改变世界。”
 
爱因斯坦曾说过:创造性思维是受到单调的平静生活和寂寞所刺激而得来。



微软的创办人比尔·盖茨、脸书的创办人扎克伯格,都是性格内向的人。有人曾问过比尔·盖茨:“这个世界更像是外向者的舞台,内向的人怎么在外向的世界获得成功呢?”


盖茨说:“内向的人可以花好几天去想一个棘手的问题,并强迫自己想出领域的最边缘处在哪,并能阅读任何能为自己带来好处的文章。不过还是得学习外向的人的处世方式,并雇用外向人士,才能让公司的想法传播到全世界。”


内向的人,只是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空间中无尽遐想;


内向的人,只是因为不想被打扰,只想做自己的事情;


内向的人,只是希望内心更平静,能更清醒地做决定。
 
所以,不要因为别人的心理暗示就轻易地判定性格内向注定失败,也不要因为孩子不善言谈与表现力弱就怀疑智商,更不要因为孩子反应慢半拍就呵斥笨拙。
 
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走到屏幕前,将自己展示给全世界。


如果孩子可以不再因别人的另眼相待而惊慌,能活出内心的强大,性格内向也好,外向也罢,还重要吗?


内向的孩子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,他们的思考往往很有深度。



何不尝试与内向的孩子多聊聊天呢?谈一谈他看的书、他画的画,或者针对家里的一些简单事情——比如收纳整理,听听他的意见?


内向的孩子是很有天赋的观察者和问题解决者。但是如果没有人询问他们的看法,他们的洞察力将被隐没,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有这一宝贵优势,在长大之后会更加沉默寡言、不善于表达。
 
内向的孩子内心丰富,尤其需要情景化的学习,使他们往后能在真实世界中加以应用。


内向的孩子也喜欢探索世界,多带他们出去走走,看一看这个世界吧。
 
日本是个很适合内向的人去旅行的地方。在这里,“冷漠”是一种特别的文化,是尊重的另一种表现。人与人之间总有界限,不随意闯入和“过度关心”别人的生活,这其实是另一种善意。

而在英国,永远不会像在美国一样,见到你就开始自报家门。英国人有点保守,有点沉闷的性格,却强调着绅士的品格。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,会发现他们从不缺少幽默。


与其强行改变孩子的性格,不如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自由的空间。我们不一样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,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都是不同的,且各有各的标准与判断。


只需做好自己,不用艳羡他人,不用模仿他人,不用成为他人,每个孩子本来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,相信自己,才最重要。


本站文章视频皆是从网上转载收集而来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!
声明:文字图片素材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,如若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,我们只做分享之用,不用于商业。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一只麻雀的故事,看了三遍还想看,太感人了!
« 上一篇2020-06-06

发表评论

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
没有更多评论了

作者信息

神话菜鸟
初来乍到,请多关照
TA的其他信息
  • 投稿
    0
  • 点赞
    0
  • 鱼币
    80

热门文章

热评文章

最近回复